家乡过年习俗
过年,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习俗。但是在我们豫东商丘家乡过年习俗更有风味。
每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工作,在古虞农村,有些农户用清水淘麦晒干后磨白面,准备蒸馍。到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早上要煮小米稀饭(名称腊八粥)那你们知道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吃腊八粥呢?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他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腊月八日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供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所以在腊八这一天便吃有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吃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有做腊八粥习俗。但是在腊八这天,俺家乡农村有枣树的农户,总要端着一碗小米稀饭(腊八粥)拿着一把菜刀,把枣树砍掉一块皮,摸上一把小米饭,说是枣树吃了腊八粥,来前结的枣又大又多又甜。
过了腊月初十,农村就有农户开始起酵子发面准备蒸蒸馍。蒸馍之前,首先煮几十个小红枣,蒸大馍,蒸枣山馍用。然后再煮半锅红小豆掺红薯,煮熟后用长把葫芦慢慢捣碎盛在盆里,蒸豆馅馍用。
古虞农村人都爱把起好的酵子水倒在大瓷盆白面里使劲搅拌均匀和成面块,用一张白布盖上,放在床上用被子盖好让面发酵。等面发后,全家男女齐上阵,揉面的揉面,团豆馅的团豆馅,蒸馍的蒸馍,捏枣花的捏枣花,豆馅馍蒸好后,接着蒸实团馍,蒸大馍,蒸枣山馍。
“伙夫”提前掏了掏地锅底里的青灰,然后在大铁锅里添上半锅水,放上竹箅子,把提前整好的劈柴抱在厨房里,等着当家女人把蒸好的馍端进厨房一个一个摆在大锅里箅子上,盖上锅盖后,“伙夫”开始点火烧锅了。
几十分钟过后,蒸馍熟了,在当家女人打开锅盖之前,“伙夫”突然在院子里点然一挂鞭炮,这当儿,当家女人口中念念有词的说:“老灶爷本姓张,蒸的馍又白又光,打开锅盖您先尝,请您上天报吉祥。”当家女人说着打开了锅盖,一股白蒸气袅袅腾起过后,当家女人伸手把箅子上又白又光的蒸馍一个一个拾在簸箕里,被“伙夫”端到堂屋套间里倒在预先在床上铺好的一张蓆上,紧接着,“伙夫”慌忙拿了5个白蒸馍摆在当门桌上,敬各位神佛。
过了腊月二十,家乡古虞城里就乱了市,不分单双集日,天天都有集。解放初期,赶集人别说开汽车,就连自行车也没见过,三五成群赶集人都是步行。有的富户人家赶着小马车,有的穷人推着一个轱辘小木车赶集就算不错了。俗话说,过年没有大小。富户人家鸡鸭鱼肉买一车,穷人能买几斤白面粉,割二斤猪肉,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就算不错了。
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农村大多数人都起得很早,男人在院里打扫卫生,女人把厨房锅台擦得干干净净,把碗筷洗刷一遍,碗总要比家庭人口多两只,筷子要比家庭人口多两双,不够马上去集市买。因为老灶君到腊月三十日要上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过去一年的人间行为,婚丧嫁娶,生孩子,人口添减,包括善行恶行,以便得到上帝的奖惩和警示。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有的人们会在老灶君的神像前供上麦芽糖制成的糖块,以此来黏住老灶君 的嘴巴,以防他到天庭乱说话。有人会烧纸钱作为老灶君上天的盘费,并为老灶君坐骑准备一桶水和一些草料,以供其路上使用。
总之,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在灶王爷神像供桌上烧一炷香,跪下磕头时,人人会念诵:“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寓意希望灶王爷能够传达好消息,带来平安。祭灶的意义,不仅是为了避邪,更是祈求家庭的福气,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生活顺利。总之说,腊月二十三祭灶是一个传统民俗活动,旨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祝愿。
过了腊月祭灶日,农村农民更忙乎了,有的杀猪宰羊,有的杀鸡杀鹅,有的过油炸丸子,呯!啪!呯!啪!炮声不断,家家户户忙过年。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贴门对子。解放初期,那时候大街上没有卖门画的,古虞一代农村家家户户买张大红纸,找村里老私塾先生用毛笔研墨写门对子,排着队一户挨一户。老百姓不但要写门对子,还让写“出门见喜”“满院春光”“细水长流”“五谷丰登”等一些小条书。据说腊月二十八贴门对有几种说法:一是欠债人那天贴上门对子,债主就不蹬门要账了。二是贴门对子,能驱鬼压邪,保佑平安。三是贴门对子,包含着人们对于新年新气象的美好心愿,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吉祥。这些文字通过以对联的形式出现,两副对称的诗句或文字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美感和祝福的表达。
到了腊月三十,俗称小年,常言道:“过年齐不齐,三十一个集”。过年没有操持齐的,这天赶最后一个集去购买年货。这天中午,家家户户调馅子包饺子,当家的男人在集上买来了烧纸,阴钱,一盘小鞭炮,到自家坟墓前,为去世的老人烧纸送钱 ,让亲人过年花用。
到了腊月三十傍晚,农村男人挑着一副木桶到村前或村后一口土井排队打水,把各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明天过新年一天都不能到井里去打水。迷信说过年这一天,井王爷也放假了,你打水,井王爷会生气的。三十除夕夜,有的农户在院墙大门外边地上横一根小木头,说是在家中给各位神佛烧香上供,送元宝,恐怕被鬼怪进门抢走了。
腊月三十除夕夜里,古虞乡村人们及早吃过晚饭,家庭主妇把锅碗瓢盆刷洗干净后,在大锅里添上半锅水,放上竹箅子,在箅子上放几个蒸馍,这叫做除夕夜不能空锅的说法。
仅接着,在堂屋里点着两支红焟烛粘在当门桌上两边,在摆上鸡鸭鱼肉丸子等五大碗供礼:再摆上五样小供果,再摆上五个枣花大馍,把枣山馍也放在供桌正中间。供桌摆好后,接着在焟烛上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仅接着,再点燃一把香在各个房屋门框两边墙角地下,提前放好的一小堆青灰上各插一支香,这叫给门神爷送香。再仅接着,就是点着一炷香到村口老土井前给井王爷送香。送香完毕,回到家中,放三个大炮后,走进堂屋里当门桌前,跪在地上磕三个头,双手作揖,闭着眼睛向家中敬仰的各位神佛祈祷求福。
除夕之夜,有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醉双休。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孩子掏出几个压岁钱。孩子们立即跪到地上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拜年。
俗话说,一年一个早,谁家起早谁家好!凌晨三点村里就有人放起三声开门大炮。仅接着一家挨一家。这当儿,突然有家放起下饺子鞭炮,一家两家,接连不断,真是,五更里爆竹连天,东发亮又是一年……
天刚蒙蒙亮,村里就有好多妇女端着一碗热饺子,拿着枣花大馍,到亲邻长辈家里去拜年。天亮了,村街上的人更多了,见面互相问候:“新年好!喝汤早!”这是家乡方言。一些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在村街上跑来跑去,嬉闹玩耍。解放初期,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村民们只有在村街上互相问候,一同到本村长辈老人家里去集体拜年,说说话儿,拉拉呱儿。
新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团聚一起,嗑瓜子,吃花生,吃自家熬糖稀叠做的芝麻糖,面糖块,说说笑笑,欢度春节……
解放初期,古虞城里过年最热闹。为庆祝解放,四城关,四大街,广大居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自发组织文艺宣传队,自觉兑钱买锣鼓,买道具,排练节目:如东关的“高跷队,”西关的“鬼会队,”北关的“舞狮队,”南关的“小车船队,”北大街的“火篮队,”西大街的“独木轿队,”南大街的“大头娃娃队,”东大街的“火龙队,”从春节这天开始,在古城大街小巷轮流义务表演,节目非常精彩,曾惊动古城周围二三十里乡下的群众进城观看,人山人海,古城里像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
正月初二这天,是过年走亲戚的一天。闺女走娘家,外甥看姥娘。在解放初期,大官路上没有汽车,没有三轮车,没有自行车,连手拉架子车也没有。只有富户人家赶着大马车,有的套牛拉着太平车(四个大木轱辘车)穷人推着一个轱轮的小木车(叫土车子)要是大雪铺地,有人还套着一头牛拉着一辆破拖车,带着老婆孩子走亲戚。
大官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年味飘香……
这就是豫东古虞俺家乡过年习俗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南秀山。河南省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小小说创作研究会理事,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报刊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刋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3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十余篇作品曾获奖,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连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是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2017年12月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
作者:南秀山
责编:清泉
审核: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