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第的荣耀人生
作者:南秀山 张同才
引子
提起杨连第,大家都感到陌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杨连第不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登高英雄。”还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从洛阳向西一百多公里处的陇海铁路上有一座八号桥,桥下是四十五米深的山沟,陇海铁路就从这座桥上铺轨。在八号桥上面紧挨陇海铁路北边十几米处有座纪念碑: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登高英雄”杨连第烈士纪念碑。
八号桥向北是一条小河,河水虽浅,但河水川流不息。小河西岸是土岭平地,一座座建筑物拔地而起,小河东岸上拥有两座矿井,这里就是观音堂煤矿所在地。
据观音堂煤业宣传人员介绍:观音堂煤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国初期,时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张钫举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生”,在这条山沟里创建了“民生煤矿。”是中原地区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煤矿。这就是观音堂煤矿的前身。
在20世纪20年代里,张钫为抵御外侵,于是,就在矿区中部建造了一座非常坚固的大炮楼,至今保存完好。在2016年被河南省文物局批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矿井实现了机械化和电器化生产,矿区建设年年更新:一座座厂房:一幢幢职工宿舍楼,一排排家属区大院,全矿到处是一派新景象。一节节满载“乌金”的矿车疾驶南山煤仓,把精制的煤炭流进火车里,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在矿山工作时,休班日,几个比较要好的矿友常常一起来到八号桥上面,陇海铁路旁边瞻仰杨连第烈士纪念碑:从碑文里深刻了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杨连第烈士的荣耀人生。使我们非常敬仰!对为中朝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英雄烈士念念不忘……
登高英雄
杨连第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村。他天资聪颖,在那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他从小工和学徒工做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亲邻好友都很爱戴他。
在1949年2月,他积极报名参了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担负起修复陇海铁路八号桥的任务。这座桥当时是全国第一高桥,桥墩45米高,上指蓝天,下临深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几次被敌人飞机炸毁。要修复此桥,必须上到高耸的桥墩上,把顶部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当时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高处成了难题。团首长把全团战士集合到大桥下,动员大家想办法。这时候,杨连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桥墩上每隔3米就有一块建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一个铁夹板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于是,杨连第便大胆地向团领导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桥墩,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团领导批准杨连第的方案后,杨连第便自告奋勇,第一个手持长杆攀登桥墩,他冒着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经过数小时奋战,终于登上桥墩顶峰。当时在陇海铁路上工作多年的桥梁专家,不禁赞叹道:“解放军战士真有能人啊!”
经过数日的艰苦奋战,八号高桥终于被修复完工,铺上道轨正常通车。因此,杨连第也被誉为“登高英雄”。1950年9月,杨连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同时,他被选进主席团。
铁道兵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扬连第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入朝参战。次年,杨连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朝鲜战场上抢修沸流江大桥时,由于美国飞机不断轰炸,铁道兵只能利用星光在夜间施工,效率很低。杨连第几次爬上山头仔细观察敌机来袭的规律,他发现尽管敌机轰炸频繁,但每次敌机轰炸之间都有一段空隙。于是,就利用这个空隙干一会儿,总比摸黑干一夜效率还高。杨连第这个大胆的建议,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在敌机的轰炸中抢修大桥的先例。沸流江大桥因此提前三天修复通车。
1951年7月,杨连第被提升为副排长不久,他又随部队来到清川江。因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川江所有的便桥,江心的桥墩被江水包围,为了搭一座通往江心桥墩的施工浮桥,杨连第带领战士们连续干了七天七夜。几次搭好的桥板都被洪水冲毁。杨连第凭着丰富的经验,提出搭钢轨桥,并冒着危险他在最前面绑钢轨,由于连续作战,杨连第极度疲劳,他在转身接钢轨时,不慎掉进江水中,幸亏战士们及时把他从下游洪水中抢救上来,这时战士们才发现,差点被淹死的杨连第,他手中竟然还牢牢地握着铁钳。他说:“我要扔了钳子怎么工作啊!”
1951年9月,杨连第当选为志愿军“国庆节”观礼代表团代表,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接着,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又重新返回朝鲜前线,不久,杨连第又被提升为副连长。
当时,美国飞机在朝鲜北部的铁道线上投下了各种类型炸弹,为阻止志愿军修复铁路桥,敌人还采取了极其狡诈的方法,先扔下定时炸弹,然后再投重磅炸弹,立即爆炸扬起的泥土常常把定时炸弹盖住,人们不易发现。于是,这对抢修铁道桥梁的战士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1952年5月12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下指挥战士们起梁时,一颗埋在泥土里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皮击中了杨连第的头部,这位铁道兵英雄为保卫钢铁运输线,光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3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连第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的连队为“杨连第连”。并在八号桥陇海铁路旁边建起一座“杨连第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朝鲜政府并授予杨连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奖状等。
尾声
铁道部为观音堂煤矿生产的煤炭顺利运往全国各地,为矿山工人探家,出差,旅游,以及至省市学习,开会乘坐列车方便,又在八号桥东边一公里处陇海铁路旁边建立一个小车站,起名叫“杨连第车站”。
所以,我们对杨连第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当年我们在矿山工作时,几个比较要好的老矿友,现在都已经退休了,各自回到故乡安度晚年。我们虽然退休还乡,但是念念不忘母矿情,前不久,我和张同才,卢广真,杜道启,袁凤敏等几位老矿友,通过电话联系,再次来到观音堂煤矿,重游杨连第车站,重游八号高桥,瞻仰杨连第烈士纪念碑!重游风景美如画的矿山故地……
作者简介:南秀山,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人,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小小说创研会理事、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报刊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刋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3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十余篇作品曾获奖,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连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是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2017年12月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
张同才,男,1955年生,曾任义马矿工报通讯员,曾在义马矿工报、郑州晚报、三门峡日报发表过小说、新闻丶通讯、散文等,其中有二部论文、五部征文获得过二等奖和三等奖。
责编:张晓峰
审核: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