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质生产力
史志高 吴涛 程剑桥
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为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为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引。
从传统的课堂,到线上慕课教学,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程涌现,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资源,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气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大学的责任是使学生丰富知识,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以创新价值和能力贡献为根本,在新征程中努力培养创新精神,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用青春的行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青年担当,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新质生产力是在现有的科技革命浪潮基础上的原创。青年学生要在真切的生命体验中,学会用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原创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在于全面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环节中来,创设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的多种情境吸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学习,强调教师的讲授,在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兴趣激发需要更多加强,包括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大学生课堂发言,参与课堂对话和讨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倾听大学生群体对于人生、理想、爱国、价值、道德、法律相关话题的理解与表达,逐渐将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诠释与阐发。
一、宣传家乡,弘扬爱国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质上服务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与社会范围内拥护党与政府的领导地位。进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新征程上继续迈出新的步伐,在科技发展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从人工智能到航空航天,再到生物医药与纳米材料,这些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十四五”规划。思政课教师在高校的课堂上继续弘扬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激发青年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包括在新的阶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增强认同感,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进行自觉抵制与警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成长为时代新人,不负党、国家、社会、民族、家庭的重托与期望。
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全面实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稳定有序启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做出新的探索与贡献,引领广大高校学生投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洪流中去,书写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篇章,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氛围,为时代进步与民族复兴伟业积蓄能量,这种氛围便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培育做出的重要贡献。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所在的城市汇聚成中国的版图。高校思政课偏重于理论讲解爱国的内涵与外延,包括在本地与全球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需要提升。实际上大学生自身来讲解自己的城市与家乡,讲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与特色产业及物产,便可以立体化呈现中国的幅员辽阔与四季风景及旅游资源,并且与大学生活有很强的对接。还可以激发大学生更深入更主动的去了解家乡的红色故事,包括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与寒假社会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来深度了解中国的名山大川。在大学生讲述家乡的过程中,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得到展现,从而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提供直观的基础,中国的地理、文化、历史、景观、人物各种资源都融合在一起,这便可以让每一个城市活化一方水土所孕育的人,不仅仅讲述中国,还让新时代的青年在交流中承担起宣传家乡、热爱家乡、探索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注意力也便从网络与多媒体世界转移到大学生活中的人,更可以在人生路上去发现一个城市,去热爱一片土地,更加感受到祖国的可亲可爱。
二、精神引领,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突显为当前与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将高校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与城市结合起来,与乡村结合起来,将传统思政教育提升为大思政教育格局,将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价值教育统一起来,将大学生的培养放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战略高度上来,为党和政府培养专业人才、复合人才、新型人才。
高校更加重视对于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一代人,这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生命线教育,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于青年人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展现社会价值,如何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升华结合起来,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及人民,在伟大的时代与社会变革中成长为具有世界格局与中国文化风范的栋梁之才,这些课题都值得深入探索。
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设计更多工作坊与小活动,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亲社会性。在游戏化、媒介化、泛娱乐化的时代,增强大学生对于人的感受力,对于社会的感受性,减少个人成长路上的孤独感,以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聚合青年人,更好体验大学校园的友好与关爱,感受温暖的集体氛围。将大学生的交往圈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大学的层面,或者大学附近的社区层面,突破宿舍相对狭窄的范围,在高密度的大学校园里感受到人与人交流的力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聚合能力,从而更加注重对于集体的回馈。在大学校园里实现更快成长,减少迷茫,能够在大学里形成、发展、完善新的自我,探索新的人生方向,领悟新的人生境界,扩展人生格局。
三鼓励交流,勇于创新
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培养有创造力的人,让大学生群体成为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群,这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尤其青年大学生本身便具有热情与创造的无限潜质,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环境,本身便充满着对知识与世界的强烈探索精神,在这个时候要着重关注青年人的需求,匹配良好的资源与导师,激发青年大学生的青春与激情。
鼓励大学生提问与表达,创设丰富的交流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冲动。高校思政课面向中国全体大学生,覆盖各个专业与各个年级,面向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进一步的开发与展现青年人的活力值得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在新的环境中发展与孕育,或者在传统的环境中探索新质生产要素的激活。传统的思政课更着重于讲授,更看重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影响,而在新时代则要进行逐步的调整与优化,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呈现大学生群体的困惑与思考,将思政课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更好的阐发与回应青年之问,指导大学生更好看待人生问题与思考社会。
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的探索,需要有一个发现、培育和激活的过程,高校思政课在践行新质生产力新理论的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培养。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提升意义深远,而创造力的训练需要从最基础的课堂思考与提问开始,鼓励青年人参与思政课的讨论,鼓励青年人大胆表述自己的思考与成果,从而让思政课堂充满活力与思想,让青年人群更多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困惑与需求,在讨论的环境中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包括促进教师与大学生一起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思政课堂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先从最基本的人文社科问题开始思考,提升思考的质量,提升表达的质量,在充满思考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从而培育具有创造力的思政课教学环境。
作者史志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吴涛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程剑桥为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清泉
审核:沙粒